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淮南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安徽理工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的知识,包括淮南八字形大门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和州镇淮古街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

安徽理工大学挺好的,学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盘点 拥有独一无二特色专业的五大高校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其中双聘院士28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徽理工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

和州镇淮古街

和州镇淮古街

钱朝铸

和州镇淮古街,位于今和县县城历阳镇,因街上矗立一座镇淮楼而得名。古街北南走向,北靠陋室公园,面南逶迤而下,直至得胜河畔,长约两公里。纵贯历阳路、玉带河路、望江路、滨河大道三条干道和一条古街,连接着陋室公园、陋室(刘公祠)、文庙、戟门、镇淮楼、四牌坊、龙井、大京兆、议和阁、镇淮古桥、文昌塔等和州重要景点,它们犹如一串历史文化珍珠,形成一条真正意义的文脉,被古今和州人擦拭得金光闪闪。如今这条古街名胜遍布,修旧更新,原汁原味,商铺林立,一派繁荣,打造成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购物、居住为一体的、苏皖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典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城市街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米,总价值数十亿元。

为了宣传和县这座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笔者特将自己多年采集的资料予以公开,供读者参考欣赏——

一、陋室公园

镇淮古街背靠陋室公园,此园因著名的陋室而得名。

内有一座“山不在高”的聚贤山,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宽约五十米,海拔二十米许。山上芳草萋萋,树木参天,槐花吐芳,鸟语花香。山顶上有一条约百米长的鹅卵石甬道,连接东西两头,东头有高耸的“望江亭”,立于亭上,举目东望,长江如练,尽收眼底,常有游客激情引吭;西头有双翼连体的“江山一览亭”,立于亭上,环视四周,蓝天白云,高楼林立,绿树匝绕,神清气爽。聚贤山北临繁华的陋室东街,大门古色古香,门楣上有原安徽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张恺帆题写的“陋室公园”四个大字,红底白字,遒劲有力,别具特色。

进入大门,有一座石拱桥,名曰“履仙桥”,突兀高挺,犹如一道彩虹,静卧于明镜似的“半月池”上。越过履仙桥,便来到聚贤山下,迎面矗立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上有原县委书记孙茂川题写的“陋室公园”红漆大字。顺着鹅卵石铺砌的环山甬道,可从东西两头登山。立于山上俯瞰半月池,可见飞檐翘角的“瞻辰亭”、“临流亭”等水中亭,垂柳依依,苇叶轻拂,碧波倒影,趣味盎然。

翻过聚贤山,便是著名的“万花谷”了。山谷中梧桐高挺,香樟成行,长长的树荫广场分别建有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和供游客打牌、品茗的石凳石桌等。环视山谷,满眼皆绿,新篁丛丛,墨竹竿竿,新翠陈绿,交相辉映,红花兰草,争奇斗艳,蝶飞鸟鸣,空灵幽静。山脚处有一个圆形舞台,立于其上引吭高歌,回音阵阵,恰似北京回音壁。向东有一片桂林,每至中秋,满谷飘香。桂林旁有一道绿色长廊,紫藤缠绕,曲径通幽,情侣徜徉,情谊绵绵。每至春暖花开,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鸟的天堂、云的故乡和人的乐园。

出了万花谷,就是宽敞明亮的舞鹤轩广场,这里是“和县大妈”经常展示广场舞的地方。西边,是“水不在深”的“龙池”(当代草圣林散之题),虽水面不大,但溪水淙淙,睡莲盛开,荷花飘香。东边,是新建不久的“不染”书房,这里陈列着和县本土作家、摄影家和书法家的代表作,供中外游人品读欣赏。

史载,聚贤山南麓曾有一座古楼,名曰“朝晖楼”,楼的右前方就是“香烈祠”和著名的“焦瞻园祠”,楼的正前方便是高大雄伟的“州署”,在州署的右边,便是古老的“督捕厅”,可惜这些景点皆毁于战火了。

二、陋室

从舞鹤轩广场向东穿过绿道花丛,抬头便看到一尊高大挺拔、庄严肃穆的人物雕像,他就是唐朝刺史刘禹锡先生。

绕过雕像,拾级而上,来到一个青砖铺就的小平台,平台中央耸立着一个高大的门楼,上有“陋室”二个白底绿字,温文尔雅,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大门外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是用黄底绿字雕刻的“刘禹锡纪念馆”。陋室四周是清一色的徽派院墙,石雕窗帘,高大气派。

进入“陋室”大门,迎面是一块古老的木制屏风,上有林散之女婿、著名书画家、扬州新八怪之一的李秋水先生(历阳老民)撰写的十六字:“名擢贤良,志除弊政,诗绍风雅,心系生民。”黄底绿字,笔法高雅,端庄大气。屏风背面便是这个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

跨过陋室高高的门槛,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方圆不足一百平米的小院,小巧玲珑,地面麻石铺砌,路边苍松翠柏,肃穆幽静。

迎面的建筑便是“陋室”。砖木结构,三幢九间,分主室和偏室。主室即正厅,内有刘禹锡全身站像,上悬著名书法家郑伊农书写的“政擢贤良”横匾,黑底金字,烨烨生辉;两旁木柱上是张恺帆先生书写的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笔笔老辣,气势磅礴;身后系我省著名书法家盛志远书写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周围挂有全国著名书法家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以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等。

主室走廊门柱上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系我省著名书法家刘子善所写,雄强厚重、气势博大。偏室分东西两房,西房陈列着“陋室廉吏一梦得”,内有刘禹锡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东房门头上有一匾,上有“陋室明志”,内有多件文物,系我国当代著名文人书法家钱汉东题写,俊秀典雅,极具特色。

小院右边有一个碑亭,内有一尊高大的《陋室铭碑》,原为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所书,现碑为我省著名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写的,几近乱真,十分珍贵。

三、文庙

在陋室大门的左前方,便是当年州城著名的夫子庙,即孔庙,现在称“文庙”。占地数十亩,建筑宏伟,巍峨高大,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石雕栏杆,青砖铺地,类似大雄宝殿,金碧辉煌,肃穆壮观。这里曾是和州当年文人骚客和青年学子祭拜孔子、昌文兴教之所。殿内的孔子铜像底座1米,全身高5米。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所以后人奉他为“万世师表”。铜像两边有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此联为清高宗乾隆为孔庙撰写,如今皆修葺一新。

文庙西边,曾有一座高台,是朱元璋驻兵和阳时为渡江攻打集庆(今南京)曾在此调兵遣将,故称“明太祖点将台”。文庙东边,曾建有儒学、文昌宫、魁星阁、和阳书院等。可惜皆毁于战火。文庙正前方有三座拱桥,形象恰似天安门前金水桥。跨过拱桥便是一个悬在空中(其下便是门庭若市的万客隆超市)的广场,路面皆为青砖铺就的各种图案,赏心悦目,古风扑面。

广场正南方有一高大的门楼,名曰戟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可见此地系帝王踏足的风水宝地,也可引申为显贵之家或显赫官署。史载,戟门乃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所建。门前曾有一座大成殿,殿左有一祠,曰名宦祠,是专门供奉曾在此地供职的名人,如历阳侯范增、刺史刘禹锡等。殿右有一祠,曰乡贤祠,是专门供奉和纪念出生于和州的如张籍、张孝祥、陈廷桂等乡贤的地方。门前另有一池,曰“泮池”(明清时期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池上有一石拱桥,曰状元桥,走下状元桥,便是高大雄伟的棂星门。在棂星门八字形的照壁东墙上,曾镶嵌着明代翰林院编撰、著名学者焦竑所写的《重迁儒学记》碑刻,内有“和州古历阳,东与采石画中流为水疆,总江淮水陆之冲,为姑孰金陵所蔽,盖南北间一都会也。”可见和州地势如何重要!

出了棂星门,便是当年最繁华的历阳大街。大门东边,曾有一口三眼古井,深不可测,水质清冽甘甜,名为“卫井”,是供当年和州卫官兵所用。明朝有屯兵垦田的建制,如乌江卫等,乌江卫产的棉花称为“卫花”举世闻名。

四、镇淮楼

跨过东门大街,向南便是一条与东门大街垂直的大街,原名“云路街”,街西有一条古老的巷子,名曰黄泥巷。巷内有一座享誉古今的名楼——镇西楼。《直隶和州志》其卷五“古迹”记载:“镇西楼州署大门。晋谢尚尝为历阳太守,拜镇西将军,故名,规制亚于镇淮楼。顺治十年,知州李如兰改名永清楼。毁于贼(太平军)。”《历阳典录》记载:“即州署大门。盖以晋谢尚当为历阳守,故名之也……飞檐架空,俯瞰若雉堞足壮观,览州志谓建于洪武初,然于湖词已有镇西楼上酒父老为公寿之句。是宋时已有之,不始于明矣。今名永清楼顺治中知州李如兰所改。”可见,镇西楼建于宋时,历史悠久,可惜毁于太平军。

云路街东边的古建筑分别是和州考棚、城隍庙、三老堂和节孝祠等,可惜现已不存。云路街向南约三百米就是州城的最高建筑——镇淮楼。

此楼建于北宋,又称鼓角楼、谯楼、古楼、橹门等,战时报警,平时报时。明弘治、嘉靖年间的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过。南宋时,因和州进士、知州、防御使赵霖曾率领城内民兵——镇淮军(当时国家军队称为禁军),奋勇抗击金兀术大军包围成功后,为了纪念他们,官府遂将此楼改称为镇淮楼。可见,宋时镇淮楼(时称鼓角楼)便矗立于长江之滨了,佐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将伍子胥逃入和州后的真实环境,先后演绎出他在和州江畔巧遇“浣纱女”,又从“渔邱渡”过江的故事等。只因后来江水奔腾游动,江沙淤积,水道东移,才形成现在长江逐渐远去的地形。

宋徽宗初年,贬谪太平的编管李之仪曾多次来和州。有一次,他受和州知州曾延之在此楼设宴款待。李之仪即兴写下《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楼》一诗:“楼台烟树接平芜,水墨丹青十幅图。认为黄山家住处,云中相对似相呼。”

镇淮楼与对岸的采石矶隔江相望。楼呈长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坐北朝南,楼基为内筑土外砌砖,基下中央有南北拱门相通。基上建楼两层:下层三间,四周为十六柱回廊,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上层建飞楼,四壁木板,也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楼上楼下雕梁画栋,通花窗格,古色古香。“南来第一”砖刻,砌在朝北的门楣上,并有“橹门”二个白底绿字,系我省著名红军书法家黎光祖所书,朝南的门楼上,镶嵌着“镇淮楼”三个隶书碑额,白底绿字,光彩夺目。1982年4月,镇淮楼被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0月,镇淮楼曾大修一次。 1989年7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镇淮楼,是1881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罗锡畴修复扩建的。楼基城墙用长方型石砖砌成,砖上刻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等字样。楼下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东西两边,皆有登楼石级。1960年西边石级被毁。平台中央建有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曾偕众将官登楼饮酒赋诗,以明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楼上有清代人题写的“江天一柱”匾额,以及楹联一幅:“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登楼远望,长江如练,灵动生气,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史载,昔日镇淮楼的东边,分别建有刘猛将军庙、东岳庙、海仓庵义学等。出了镇淮楼,便是一条古街。两旁皆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非常壮观。

五、四牌坊

沿着古街南行约二百米,大街上有一座用汉白玉雕筑的牌坊,名叫四牌坊。此牌坊是明代朝廷为表彰曾官拜四川巡按的马如蛟而建。原牌坊在“文革”中被毁。现牌坊系2015年秋,由和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仿建。崇祯八年(1636年)时为乡官的马如蛟因协助州守黎宏业保卫和州城被杀,且一家十四口全部战死。国朝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节”。清嘉庆年间皇帝下旨,在镇淮楼南边兴建了“四牌坊”,分别镌刻“六世承恩”、“祖孙进士”、“父子同科”、“六世承恩”等四幅碑额,以表彰马如蛟一家的忠节。

《直隶和州志》(人物志)“乡贤”篇中有马谅、马成大(马如蛟父)。因马如虬、马如蛟,马如融、马如虹四人是亲兄弟。马如虹入“忠节”篇,马如融入“孝友”篇,虬妻、蛟妻、融妻、虹妻等入“列女贤淑”篇。武备志“兵事”篇等均有较大篇幅记载了马氏三代列传。并载:马成大,字汝器,别号鼎臣。幼读书,能文章。为官至国子监。性慷慨好施与,尝捐资新祖庙,立祀田,置义庄,施穗给里人之贫无棺者,受到和州桑梓里人的一致好评。

马如蛟(1600——1637年),天启二年进士,三甲二百零五名。《明史》卷二九二:“马如蛟,字腾仲。和州人。天启二年壬戌进士,授浙江山阴知县,为民治水有功。有清操。崇祯元年征授御史,劾罢魏忠贤党徐绍吉、张讷,出按四川。蜀中奸民悉以他人田产投势家,如姣列上十事,永革其弊。还朝,监武会试。武举董姓者以技勇闻于帝,及入试,文不中程,被黜。帝怒,黜考官,蛟亦落职。……流贼至,如姣倾资募士,佐弘业固守。……巷战,贼多伤,力屈遂战死。”同书三零九《李自成》:“九年春,迎祥、自成攻庐州,不拔。陷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弘业及在籍御史马如蛟等。”明鲁可藻《崇祯乙亥和州失城始末》朱大典《流寇陷和州揭》记其事甚详,九年十月二十八日马如蛟将家人焚死后战死。

马如蛟与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黄道周同榜,《明史》卷二五五《黄道周》记黄氏曾向崇祯称赞时人有云:“臣所知识者有马如蛟……皆卓荦俊伟,使当一面,必有可观。”马如蛟是明代著名人物,是明代的骄傲,更是和州的骄傲!

如姣兄弟四人,长兄马如虬,贡生,盐运司通判。和州城保卫战中,马如虬与士卒共守小南门。城陷,被掷入水溺死。大弟马如融,字汉叔。光禄寺署丞,布政司参政。马氏一门殉难后,马如融回城收埋亲属遗骸。上书朝廷殉节状,全力抚养教育亡兄遗孤,直到成人,二十年如一日。康熙九年,七十四岁时“端坐而逝”……

四牌坊立有四根石柱,上面刻有各种花纹,每方的柱旁均配有石狮一对,高端大气。四牌坊的表彰级别从形式上看要比大京兆的级别高,牌坊分为单体牌坊和多体牌坊,四牌坊就是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向都可以看到皇帝的“恩荣”和表彰的内容。史载,马家有六代受到朝廷封袭受官的,如马谅、马永贤、马如蛟及兄弟四人、马思齐、马翘生等,即使到了现代马家仍有名人:马人斌,原上海市伊斯兰教学会会长、全国伊斯兰教学会副会长。四牌坊与文庙、镇淮楼同在一条主轴线上。

六、龙井

与四牌坊相隔不远处有一个三眼古井,名曰“龙井”。此井水质优良,清冽甘甜,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市民的生活,现已封口保护了。在离井口不远处,有一条自东向西的古街,名曰玉带河路,原名寺门口街。街上还有一个“大京兆牌坊”,向世人昭示着明朝京兆尹马谅全家兴盛的神奇故事。为了方便游客,特将原先立在玉带河路上的“大京兆”牌坊转移到镇淮古街与望江路东交叉路口了。

出了四牌坊,原先的正南方有一座古石桥,叫四牌坊桥,此桥横跨“玉带河”,现在桥已不存,玉带河便成了暗河。继续南行,街东有一观音庵,又名大悲庵,此庵香火很旺。

七、大京兆牌坊

大京兆牌坊,是当年皇帝为了奖励马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祖孙进士:祖父指马谅(宣德朝进士),孙子指马如蛟(天启朝进士)。马谅(1406——1482),宣德八年进士,二甲六名。《明宪宗实录》卷二三五,成化成化十八年十二月:“戊子,致仕南京户部左侍郎马谅卒。谅字子谅,直隶和州人。宣德癸丑进士,为行在吏科给事中;正统九年,升山东右参议;景泰时,入为应天府府尹。天顺初,进南京户部左侍郎,以母忧去位。服除,莅事户部,复改南京户部;满九载,将叙迁,为言官所劾,因请致仕。至是卒,年七十七。讣闻,赐祭葬如例”。《明史》卷三〇七《门达传》,“劾南京户部侍郎马谅,……皆罢去”。

马谅,先籍河南,后徙全椒。马谅伯祖父马九成战死鄱阳。明朱元璋赐宅和州,授金牌万户,其祖父马九思告老,世居和州,成为马氏始祖。九思生云,云生谅。马谅宣德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山东参议、应天府尹、南京户部侍郎。史称“当为京兆尹赠祖九思,封父云如其官,三世皆称京兆”。后马谅厌恶武清侯石亨与太监曹吉祥擅权专横,不愿继续做官,而告老于和州,终年七十七岁。

皇帝下旨作为“恩荣”等级在和州玉带河北面(现大京兆坊南)建有“大京兆”坊。何为“大京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京城称为应天。和州是地处京城周边的县城,当时直属中央管辖,和州称为“直隶和州”,属京兆地区。大京兆乃表彰为京城了不起的官员也。古代牌坊分御赐、恩荣、圣旨三个等级。“御赐”是指皇帝下诏,国库出银建造;“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圣旨”是指地方申请,皇帝批准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银建造。所以大京兆属于“恩荣”级别,如今的大京兆石牌坊坚实纯美,庄重威严。

八、议和阁

继续向南行约三百米,便到了“议和阁”。据《通鉴.唐纪三》注:北齐置和州,以南北通和,往来之津要也。贞阳侯萧渊明,是南朝梁武帝萧行之侄。太清三年(549)萧渊明领兵攻打东魏、彭城一战,折兵百万,本人被俘。此后五年间,南梁历经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饿死,简文帝(萧纲),元帝之子萧方智继位称敬帝,年仅十三岁。

在此期间,北朝也动乱,高欢次子高洋,灭东魏自立为北齐,称文宣帝。他连年与南朝作战,修长城一千余里,嗜酒昏狂,以淫乱残暴著称。高洋闻萧方智继位,以为有隙可乘,即称俘虏萧渊明为梁王,欲以武力护送至江南,取代萧方智。南梁不从,派兵抵御,在巢县东关战败,王僧辩大为恐惧,被迫屈从至历阳。时在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齐梁二国在历阳城,举行议和谈判,王僧辩首先承纳北齐扶持的萧渊明为帝,萧方智降为太子,然后由北齐代表王涣及行台司马恭,南梁代表王僧辩在协和书上签字。表面上看是以和为贵,实质上确是“北齐图霸功”,以武力胁迫南器成为附南。“两国协和”后,遂改历阳为和州,此为和州的来历。

可见议和阁,是为纪念南梁与北齐在历阳议和成功而建的。该阁现简称为“和阁”,它矗立于镇淮古街南端,基座呈正方形,各方有三间屋面宽,高三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其面南的门楼上有当代书法名家林筱之题写的篆书门额“和阁”和隶书“林散之书画院”,黒匾隶书金字,古色古香,匾下的两旁廊柱上镶嵌着著名书画家李秋水先生撰写的一幅对联:“登斯楼,水抱山环,气势恢宏,都采眼底。逢盛世,笔歌墨舞,发扬出新,光照人间。”此阁古朴典雅,游人确能体会到亚父城的古韵,因而成了是镇淮古街一个靓丽景点。

离开议和阁,原先是著名的“小南门”——“熏阜门”。熏阜门面迎当年州城的护城河——老得胜河,它是从桃花桥河段通向新河口入江的;新得胜河是民国末年改道进入杨林河后从金河口入江的,河上曾有一座古老的“熏阜桥”。

九、镇淮古桥

按说,镇淮古街至此可以暂告一段了,但它似乎“意犹未尽”。只见它继续向南分东西两道随坡而上,登临到宽阔的滨河大道了。越过滨河大道就来到东西走向的得胜河畔了。此河是和县人的母亲河,源于含山,注入长江,全程近百里。由于此河自民国至今曾多次疏浚拓宽,所以现今河床宽敞,河水澹澹,碧波荡漾。原先此河上有一座木桥,连接南北,是当年城南百姓入城的必经之桥,现在改建成一座水上廊桥了。

廊桥北与和阁隔滨河大道相望的桥头上,刻有书画家林筱之老先生题写的“镇淮古桥”四个秀美隶书大字,南与文昌塔相望的桥头上,刻有书画家李秋水老先生题写的“镇淮古桥”四个行书大字。整座桥的规模及设置酷似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四个亭子一道长廊,上面彩画了许多山水、人物及花鸟条幅,犹如一道彩虹卧于清波之上,雕梁画栋,色彩鲜艳,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气势轩昂。

桥面宽约20米,长约两百米,桥面呈拱形,两旁均设有宽敞的仙人靠,方便游人休憩,每逢佳节游人如织。

跨过镇淮古桥,继续沿街南行便到了东西走向的宝塔路。当年这里矗立一座古楼,名曰“青云楼”,与此楼并排而建的,右有“育婴堂”,左有“张孝子坊”等。向东不远处有一座宝塔,名曰文昌塔。此塔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后人有说此塔是为纪念中唐和州诗人张籍字文昌而建的。但根据当时状元焦竑所撰《文昌塔记》载:“历阳郡侯郭公莅政三年,农嬉于野,士励于学,询民疾苦,靡痛不捐,咸曰:郡水泄自东南,形胜不备,积不宿世,士不登朝,堪舆之言验矣。愿建浮屠以壮形胜。”可见,当时因相信风水迷信认为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造成文风不振,士不登朝,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风昌盛。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又重修,并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记》,为清末进士含山人张栗庵先生之子张伯禧所撰,和县著名书法家阿庆华书所。

十、文昌塔

文昌塔共七级,砖木结构,高30余米,外呈六角形,每方宽3.9米;内为正方形,每方宽3.6米。塔门朝南。每级外以砖砌斗拱挑檐,第一、二级檐下有砖雕人物像,从第二级起每级每方砌有拱形门和壁龛。内以木板铺垫、木柱支撑。塔门上方嵌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圈形小门六扇,开闭相间,且平穿对应。在第二层六方圈门之上、塔檐之下,分别砖雕“步蟾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至左横书正楷。塔顶上扣一覆钵(俗称铁锅),顶下砖砌圆锥形脊式,脊下铺以小瓦。一层底部设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级顶部,鸟瞰大江山川。据考,该塔与横卧在大南门的和阳桥为同期建造,确为和州一大名胜。

文昌塔之东曾有一座郭公祠,内立“去思碑“,以纪念和州知州郭继芳始建文昌塔的功绩。祠内住有道士,为护塔而设,今已毁。

文昌塔外阡陌纵横,柳树依依,滚滚长江,滔滔北去……

和州镇淮古街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被先后录入《直隶和州志》和《和县志》的有:唐朝著名诗人张籍,明朝京兆尹马谅、四川巡按马如蛟,清朝著名文学家陈廷桂,著名历史地理气象学家、西南联大知名教授钟道铭,当代草圣林散之,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俞建章,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侯学煜,著名书画家林筱之、李秋水等,不胜枚举。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蕴深厚,名胜遍布,是一个值得探古寻幽的所在,更是一个携侣休闲赏玩的好地方。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五日

(图文私有,违权必究)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和淮南八字形大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安徽这所高校又有 大动作 ,目标冲刺双一流,实力是否达到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