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真传一刻】沈谦益(民间中医沈谦益如何)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真传一刻 第184期 马新童 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 上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命理源流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三元有吉日是什么意思【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讲者介绍: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真传一刻第183期 王键 新安医家的临床诊治思路与特色 下

中医家推荐:“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沈师师门对中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学中医、用中医可曾把中医树立到如此高度?中医仅仅是救病治人之术吗?医道何存?!我们对金元四大家又有多少误解?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定见,随着沈师追溯古中医历史,一起探寻古中医源流吧···

讲稿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师门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眼里,人体与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最基本的区别之处。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生命体正常的运行状态;运行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精气不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的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教科书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出来的。有学者做了个统计的计算,如果中医学是一个又一个穴位、一味又一味药慢慢才形成体系的,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稍微形成有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二百万年时间。

1、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中医的起源至少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

2、三皇之说

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说,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张大昌先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地......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至岐山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可以看到,中医的起源确实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慢慢传承出来的。当然在道门里面还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3、三干五支之说

道门中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存世。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三字经》中也是同样的说法。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传说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传出,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散逸的经典存在过。《汉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

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即三干,五帝即五支。从医道式法来考虑,伏羲、黄帝和颛顼为三干,伏羲、炎帝(神农)、黄帝、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五帝则为五支。三干之说,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文化之祖,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三易为指导的。按照式法三干说,伏羲帝的流传就是之后的天医,黄帝的流传是现在的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流传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恰恰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正好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所说,现在的中医是残缺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黄帝内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下来的汇集本,所以无法非常系统地揭示五帝的系统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精相关的东西涉及而不深说。

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这些学说。一精气神学说,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学说,五经络学说。从中医的流传来看,都没有离开五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对于不同的概念重视比例不同而已。有人提出,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西医直观、科学。其实五个概念就是真正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生理病理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参与了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我就问,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科学类,如果把所有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拿掉,会是怎么样。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或现在的电脑IT,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是否可以真正地运行好?而把它们的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以外的任何语言来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古中医中是有数学体系的,此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太易就是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而太玄就是我们要探讨研究的独立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古传三皇所传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传以太玄体系数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以太易数理关系所见长,而黄帝传出正好兼顾太易太玄而居中的数理体系。

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经侧重于体现事物间关系的数理关系,而九章算术更侧重于单独事物的内在结构数理关系,这正对应于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古人还有个宣夜说,其中一些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医气的内涵。最近有老师讲课,也谈到了中医"象"的概念。在古中医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象往往需要用些外在数理关系来更好的解释,形恰恰是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才能更好的说明。也可以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能真正剥离的。

四、中医源流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过"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界一直认为金元之前是经方的流传范围,从金元开始就是时方的范围。任应秋老先生创始的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师门并不是非常认同。刘河间就是寒凉派么?张从正就是攻下派么?师门中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称为是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伤寒论》的位置是齐等的。

1、中医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医道

说到中医的源流变化,不能不谈中国社会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医学的教育并不发达,公开培养的医生也不多。医家给人开方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采药,所以很多医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后,中医所说的大方脉,即现在讲的大内科等方药派,越来越成为主流,丸散膏丹越来越萎缩,以致到现在几乎退出了医疗市场。我经常和中医界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为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脉,它们的机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所以说从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个医学流派的最佳入手方法。就像过去流传的卖药翁,只是身背一个葫芦,任何病都是用葫芦中的药丸治疗,就是说药丸涵盖的病种比一般的方脉方药要大的多,制药技巧也要完整的多。

从历史来讲,中医的演变规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唐宋之前,以道医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宋到明清,以儒医占主流;第三阶段,西学东渐的民国初年以后,术医占领了医疗市场。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我们要从其基本的理论、内涵说起。道医,古中医的别称而已,为了区别后世的儒医、术医。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而术医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症状和借用西医的检查作为指导,为了缓解或者去除症状来进行的医术。

过去有说医道为险行,还有说医道为慈行,其实在古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仙行。通俗的说,医生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是危险的行当。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慈心佛心来对待,就是慈行。而仙行实际上是谈到了医生和病人关系的问题,比较难解释一些。借用庄子《齐物论》的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以这样解释,作为医生,应诊的病人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说人世间的关系,而是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关系。古人认为仙凡之别,也就是这种纠结羁绊的有无而已。之所以称为凡人,就是历劫而来的各种羁绊把我们留在尘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这些羁绊。按仙行说,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找我看病的,都是因为和我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感召而来的。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真正地解决,把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称之为仙行。

刚才谈到十大巫师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谓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呢?周易下经的第一卦,咸卦,就是无心而感之意。失传的一些天医法的东西是否都离不开这种无心而感的状态呢?而巫彭之彭,彭有鼓之象,为胎息、龟息的意思。如果能进入胎息龟息之说,那么人体的经脉,那种关照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谈到"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经》中的灵山而已。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保就是北斗的别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天医法是怎么去修行、学习和操作的。

2、命门三焦体系

道门中有个道医流派供奉刘河间、李东垣为其共同的祖师。我们不能因为刘河间常用寒凉药,就命名为寒凉派,也不能因为朱丹溪多用熟地之类就称之为滋阴派。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刘河间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阴君火主令的时期,而晚年又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期。按以上说法,多用寒凉药是没错的,但是恐怕不止是因为当时五运六气时令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深究刘河间用寒凉药时眼中所看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些药?

教科书里把朱丹溪称为滋阴派,但是朱丹溪完全就是刘河间一脉,朱丹溪的老师叫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们的学术传承本身是一体的,也可以说,朱丹溪和刘河间用药时所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已。

"外感宗仲景,杂病宗丹溪,内伤宗东垣",刘河间和朱丹溪一脉特别重视古中医中的一个学术体系——命门三焦体系。刘河间用寒凉药,朱丹溪用滋阴药都是着眼于命门三焦的结果。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扶阳派从刘止唐传出,实际上也是命门三焦体系。在命门三焦体系下,刘河间用寒凉,朱丹溪用滋阴,而扶阳派用附子,这里面有什么异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还有攻下派张子和,医史上明确记载张子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从学术体系上讲,应该和刘河间、朱丹溪完全相同的,但是张子和是怎么运用命门三焦体系的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攻下派。理解张子和方药的应用并不难,真正的难还在识证的火候。现在所说的健康,“健“就是命门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达通畅。张子和用汗吐下之法,很好地解决三焦元气通畅的问题,因为他把一些病理产物很快地去掉了,同时还能够保护命门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损。

本身来讲,这三家都是古传的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而已。命门三焦体系是扁鹊学派的古传正法,在古中医中一直有扁鹊学派的水火二法,说的就是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

3、四时五行体系

教科书中把李东垣定为“补土派”。师门中认为李东垣所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四时五行体系,严格地说是以阴阳体系为背景地充分运用四时五行体系。后代的黄元御学术就应是直接来源于李东垣的四时五行体系,只不过他更多地发挥了五行体系,而比较忽略四时体系而已。

五、大医和病人四大类

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被教材所局限,先辈们组建中医学时费心写出的教材的确非常好,但是从中医学,尤其是从古中医学体系来看,它是不完整的。作为学中医的学子,只是学教材是不够的,中医学院的毕业,应该是入中医行业的“入门”,深造要靠继续求学才能够得到。应该怎么去学中医,怎么学得更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议好好地学中医学基础,不要放过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说的“肝藏血”、“肾藏精”,进一步深究肝是怎么藏血,肾又是怎么藏精。真正地弄懂了这些问题,那就真的是大医了。

孙真人的《千金方》里,在《大医精诚》之后,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孙真人本是道门中人,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古中医,也就是现在称为道医的要求。如果想做业医的话,不用学那么多,“星象”、“八字”这类东西不一定必须要学。但如果想成为大医、明医的话,那就应该好好关注孙真人所说的东西。当然,也不必什么都从头学,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风水命理”,只要真正学通了一项,其他就能做到一通百通,都能够理解它的核心内涵。

在孙真人的说道里,把常见的病人分为四类人。第一类,病气侵蚀了身体发病,但是元气非常足,不需要治疗,会自愈的。第二类,病气侵蚀得更多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压倒体内的元气,病情会严重一些。第三类,病就更重了,元气的消耗也要更重一些,病情已经完全胜过了元气的承载力。第四类,就是元气几乎消亡了。

孙真人认为,第一类人不需要治疗,一般情况下只要几天时间便会自愈。第四类人也不需要治疗,元气亏虚到一定程度的人,针药已经没有办法调动他的元气来治疗疾病了。按照道门的传承来说,治疗分成四种。第一是服气,即练功,服气吐纳。第二是导引和按摩。第三是针灸。第四才是方药。所以当元气亏空到一定时,针药不应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用导引、服气、按摩来维持他残余的生命,如果没有奇迹,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是延续他残余的生命而已。

针灸和方药要解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人。正邪相争,即使正气能够胜邪气,但是会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可能会造成越来越重,这时候就需要针药的介入去帮他。第三类人,邪气已经胜过元气,这时必须要帮他保护元气,去除病气。

讲得比较凌乱,大家多谅解。谢谢大家。

三元有吉日是什么意思

三元:“元”为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三元”又是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1农历正月初一

“元”为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

“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

三者分别指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

院试在县、府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称“秀才”。

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2指三种事物

①指眼、耳、意念。“三元归一”中之三元即指此。

②指天、地、水。《云笈(ji)七签·元气论》:“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

③指上、中、下三丹田。

④指精、气、神,也指元精、元气、元神。

⑤指玄、元、始三祖气。

⑥以一概全,代指万事万物等组成世界的各种元素。

3传统节日

传统的“三元”为传统节日,分别是“上元(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或‘鬼节’)”,“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分别指三组日排列之起点。

4道教解释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五十二有《三元斋品》,徐墨斋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则度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乎自然也。”这就将天神和人身之神联系起来,成为对于人的善恶行为的监察系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元气论》称:“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

《参同契》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注“三元”为“上中下之三田也”。宋曾慥编撰的《道枢》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首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人有三元,三元塞则六气乱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气入既足,若动而不动于恍惚之间,自然结成寄于气海,故中元注于下元之珠,元气斯定矣。中元者,阳也,雄也;下元者,阴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为一”;“外气不入,内气不出,与天地同和,其寿无涯焉”。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三元八卦岂离壬”句,董德宁注称:“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这就将内丹修炼同道教教义中的宇宙生成理论联系在一起了。现代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还在《黄庭经讲义》中称“三元”为元精、元气、元神。

另据《云笈七箓》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经籍起源的意思,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三元中又分别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三君分别居于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为道教教主,即三洞之尊神。“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出道教三洞系统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种道教经籍。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5命理三元

命理学上有天、地、人三元之说,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人元则是指地支中所藏含的天干。十二地支,每个地支中分别藏着一个、二个或三个天干,即所谓地支藏干。土中藏干有较强的规律性:

天元

天元指四柱中的天干.天元的推算,主要通过日干与其余三干的五行生克合化以及十神的衡量,对透出的所主之事作出强弱损益,命之贵贱的判断.

地元

地元指四柱中的地支.地支的刑冲害合会等对日元产生着重大影响,地元中的月令(月支)对日元旺衰得地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元

人元指地支中所藏天干.。

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午藏丁火并己土,未中乙木加己丁.

申藏戊土庚行壬,酉中辛金独丰隆.戌藏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存.

1、四隅土中藏有与本气和阴阳相同的天干。即丑宫藏有阴性天干己土,辰宫藏有阳性天干戊土,未宫藏有阴性天干己土,戌宫藏有阳性天干戊土。

2、四隅土中藏有与本方五行相临地支藏干相同的本气。即丑宫藏有北方子宫藏干本气癸水,辰宫藏有东方卯宫藏干本气乙木,未宫藏有南方午宫藏干本气丁火,戌宫藏有西方酉宫藏干本气辛金。

3、四隅土中藏有上方五行中间那个地支藏干的本气。即丑宫藏有西方酉宫藏干本气辛金,辰宫藏有北方子宫藏干本气癸水,未宫藏有东方卯宫藏干本气乙木,戌宫藏有南方午宫藏干本气丁火。

所以,丑藏己癸辛,辰藏戊乙癸,未藏己丁乙,戌藏戊辛丁。

命理三元,元者地支也。三元指:年日时地支。年支为天元日支人元时支地元;每一个元都有一个天干相配组成六亲关系。以支中所藏主气和天干生克制化得出财官印绶。

好了,关于【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和命理源流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张驰 内经 同时代学术系统见其模型 真传一刻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