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知乎)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中国25家大型化工园区简介,主导产业和入驻企业一览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测算年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经济学家许一力: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多少合适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

化学与经济的联系

AS备考 大考在即 这几件事一定要去做

化学史实一再表明,无论是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来看,还是从科学家本人的研究工作来看,化学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在对这种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关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成果。

一、几个化学史上的案例

门捷列夫之所以能发现元素周期律,是与他研究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注重科学与工业相结合)分不开的。从1861年开始,他就致力于翻译被后人称为化学技术百科辞典的《华格纳化学工艺学》。次年,他应邀前往巴库和劳拉罕内地区油田考察了近一个月后,向石油工厂主提出了两项建议:其一是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改变运输的落后状态,铺筑由炼油厂到码头的输油管道;其二是依靠科学技术,建造运载煤油的专用船只。这种对化学工业的实地考察拓展了门捷列夫的研究领域。他借助化学分析法,分析、测定了283种液体及其它物质的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他把提高科学的生产力看成是自己的最大愿望。可以说,注重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结合,注重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的结合,造成了他在化学研究中作出重大的贡献的优势。他先后考察过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的化学工业,并致力于用化学知识改善俄国石油生产的落后状况,还就煤的地下气化和采掘问题发表了若干具有独到见解和经济观点的论文。

从化学研究手段看,化学分析法在新元素的发现和元素周期律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拉瓦锡时代,化学分析法已成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随后,从化学角度看,道尔顿原子论推进了化学分析法的发展,因为对原子量的精确测定对化学分析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工业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和欧洲大陆采矿业的发展对化学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化学分析法的迅速改进和广泛应用导致18世纪末、19世纪初22种新元素的发现。同理,在科学和工业的双重推动下,电化学方法应运而生,并导致大量新元素的发现。铝就是在此期间由丹麦科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发现的(1825年),当时得到的是粉状铅。过了两年,德国的维勒(F.Wöhler)又制取了块状铝。此后若干年里,铝都是一种贵金属。拿破仑三世曾为工业制铝研究提供了大笔拨款。1854年,人们发现了用还原氯化物制取铝的方法。到1886年,由于人们发现了通过电解铝矾土的氢氧化铝制取铝的方法,制铝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铝的价格不断下降,铝的产量不断上升。

在门捷列夫研究周期律的同时,德国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为它取代英、法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找到了突破口,由此发展了合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工业,为近代大生产提供了各种新材料。这个突破口就是煤化学工业。如何利用炼焦生产中的排出物煤焦油,是煤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机化学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美国大约在1810年开始利用高温分解各种有机物所得到的煤气来照明,不久煤焦油就成为照明气的主要来源。继伦敦在1813年建立起煤气厂后,巴黎和柏林在1815年,纽约在1825年都建立起了煤气厂。大约在1815年,人们从煤焦油中分离出了轻油和重油,前者可用作胶制品的涂料,后者是有效的木材防腐剂。

依照导师李比希的建议,霍夫曼致力于轻油的研究。1843年,当他把漂白粉加入轻油时,发现其中含有苯胺。由此,他想:能否从轻油中提取苯胺?后来由于发现轻油中苯胺含量太少,霍夫曼选择了这样的途径:先从轻油中提取苯,再由苯制取苯胺。在此基础上,英国的柏琴制成了苯胺紫染料。接着,他和他的父亲在伦敦效外建起了苯胺染料厂。柏琴既从事生产管理,又致力开发研究,还解决了许多技术工艺问题(如苯的提纯,硝基苯的工厂制取,改用铁制防爆容器代替玻璃容器等)。在1862年伦敦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各种苯胺紫染料成了英国的骄傲。但此后不到10年,德国便跃居于染料生产国家之首,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控制着染料生产的发展。①“德国大学培养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化学家数量日益增多,是造成这种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随着生产药物和染料的大工业的建立,那些培养出一批批化学家的教授纷纷被聘为顾问。他们不仅用科学方式指引工厂向前发展,而且还把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实验室去,用这些新课题来训练学生。他们在工业实验室里看到越来越多的半成品,也就是合成某新化合物的中间产物。大学实验室里对这些中间产物进行的研究,往往就是发明前所未有的新合成法的起点。19世纪末期,德国的理论化学和工业化学都已执世界牛耳,在理论化学和实用化学的共同推动下,各国学生大批涌进德国大学。”②

在德国染料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凯库勒的贡献显示了化学理论的巨大威力。他关于苯分子结构的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苯胺及一系列芳香族化合物的认识,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合成染料奠定了理论基础。1868年,瑞伯(C·Graebe)和李别尔曼(K·T·Liebermann)发现茜素是蒽醌的二羟衍生物,并根据凯库勒的结构理论了解到蒽的三组龟壳迭加结构,成功地合成了茜素。第二年德国就开始了合成茜素的工业化生产,其规模迅速扩大,以致完全取代了茜草种植园的生产。凯库勒理论还帮助拜耳(A·Baeyer)确定了靛蓝的分子结构,并于1879年制成了靛蓝结晶,为加速德国染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化学与经济的互动

由上述案例可见,无论对一个人的研究工作(如门捷列夫),对一种元素的认识和利用(如铝),对一种化学方法的改进(如化学分析法),对一个国家化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如德国),都体现出化学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经济生产活动是化学研究的基本动因。一方面,经济生产为化学研究提出课题,推动化学发展。例如,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精确分析矿石成分的研究课题,促使化学分析法迅速得到改进和发展。同样,如何利用煤焦油的研究课题也是在经济生产活动(炼焦生产)中提出来的。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导致了德国有机化学理论和有机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劳动工具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提高,也是化学进步的动力之一。门捷列夫为实现提高科学生产力的愿望,向石油工厂主提出改进工艺技术的建议,发表关于改善煤的地下气化和采掘技术的论文等,与他发现元素周期律是相辅相成的。德国化学家把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半成品带回学校实验室去,既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化学研究人才,又推动了德国有机化学的发展。

其次,化学的发展状况对经济生产活动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比如,化学分析法和电化学方法的产生都导致大量新元素的发现。由此,人们对铝的认识逐步深化,直到1886年发现了电解制铝法。正因如此,制铝工业才得到迅速发展,铝的产量不断提高,铝的价格不断降低。同样,没有凯库勒的理论,就没有合成茜素的工业化生产,也没有靛蓝染料的工业化生产。当然,化学要转化成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必须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技术环节,二是社会体制。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技术生产环节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化学对劳动者的作用在门捷列夫、柏琴及大批德国化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里实际上涉及教育问题。因此,上述案例所提到的德国化学教育的经验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从劳动资料来看,化学成果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就必须变成“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①如果门捷列夫对油田工厂主的建议实现了,即化学知识凝聚在输油管和油船上,那么化学成果就转化成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化学研究向石油、矿石、元素、煤焦油、苯胺紫染料、茜素、靛蓝染料等的进军,是化学作用于劳动对象,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例证。至于社会体制,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德国的经济振兴就与它整顿大学,兴办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科研政策等密切相关。

关于科学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等,以及自然条件。”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甚至还提到“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①这些观点在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些成果中,包含着若干具体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方法。无疑地,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化学对经济的作用。下文所述便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

三、经济发展中科技贡献度的估算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F.Densison)认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在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动,只有在它的产量决定因素发生变动时才有可能;找出这些因素,估计它们对产量变动的影响,是了解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他借助统计法,发现经济增长主要决定于如下因素的变动;(1)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的构成;(2)劳动时间;(3)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4)资本存量的多少;(5)知识进展状况;(6)资源配置;(7)规模的节约,并以市场扩大来衡量;(8)需求压力的强度及其短期变动的格局。②根据对美国1929—1969年间经济增长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分析,丹尼森发现,在上述几个因素中,知识进展和就业人员受教育时间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综合性的“知识进展”中,科学技术是重要因素。因此,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具体分析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丹尼森没有直接估算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而是作为剩余额来估算的:从经济增长率中减去所有其它因素的贡献值,余额便是知识进展的贡献值。

让我们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说明这种估算方法。①首先假设现在的经济系统,(1)只有一种产品;(2)只有劳动和资本两项生产要素,而且它们由同质的单位构成;(3)要素的数量有增长,而质量无变化;(4)产品和要素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出售;(5)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息率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6)没有技术变革;(7)没有规模的节约。

现在设y表示产量的增长率,k表示资本的增长率,l表示劳动的增长率,a表示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b表示劳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于是,基本增长公式为:

y=ak+bl(Ⅰ)

例如,资本增长率为3%,劳动增长率为1%,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1/4,劳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3/4,则年产量增长率为:

由(Ⅰ)式知,产量不能大于投入量,即产量的增长率不能大于要素的增长率;产量的增长率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增长,即依赖于总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每一要素对产量的贡献按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

定义(y-l)为按工人平均的产量增长率,(k-l)为按工人平均的资本增长率,则可由(Ⅰ)式导出:

y-l=a(k-l)(Ⅱ)

这表明,要使按工人平均的产量增长,必须使按工人平均的资本增长。比如由上例,按工人平均的资本增长率为2%,则按工人平均的产量增长率为:

根据上述公式,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测算了美国及西欧发达国家在较长时期内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产量的增长率一般高于投入量的增长率。如投入量每年增长2%,而产量每年增长4%是常有的事。这个差额就是上文所谓“剩余额”,也就是除劳动和资本要素增长外其余一切促进产量增长的要素的综合效应,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丹尼森利用这种方法分析美国经济增长状况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美国的国民收入在1929—1969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33%,其中知识进展和教育两项的贡献共占40%左右。若分成两个时期,则国民收入在1929—194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75%,其中知识进展和教育的贡献占37%;国民收入在1948—1969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85%,其中知识进展和教育的贡献占56.2%。

1972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分析50年代至60年代欧洲经济增长状况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分析技术进步的影响,其结果比50年代尚无此法时的分析要简明得多。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采用这种方法的分析,德国的经济在1850—1913年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6%,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42%。有人进一步分析“剩余额”,得出这样的结论:年增长率为0.1%可归于结构的影响(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0.2%可归于教育年限的增长。一个德国经济学教授评论说:“在这种测算所依据的基本数字和所应用的技术中,自然是有许多缺陷的。但是这种测算方法毕竟对我们是一项伟大的贡献,“它使我们能把1850—1913年的德国经济发展,比以前更加轮廓鲜明地描绘出来。我们现在可以指出进展较快和进展较慢的时期中结构的变革和不平衡。

一般说来,由(Ⅰ)和(Ⅱ)式所表征的方法用于估算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常有偏高的倾向。但因为它毕竟能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所以在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成为我们分析化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参考工具。

希望帮到你

经济学家许一力: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多少合适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消费信心缺乏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的钱存入银行。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这是看得到的财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地来自于过去,危害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好了,关于为什么学经济的要学化学呢和经济学家测算年龄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AS备考 大考在即 这几件事一定要去做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