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周公和周公旦是一个人吗

从周武王到周幽王,强大的西周王朝是如何衰落的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周公和周公旦是一个人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周公和周公旦是一个人吗以及周公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周公旦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怎么评价他周公和周公旦是一个人吗周公旦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怎么评价他呢

周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周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姬旦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中国周初儒学奠基人,周公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至今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之四子,周武王之胞弟。周文王儿子颇多,单独嫡王妃就生育十个儿子,其中周武王姬发和周公旦最能干,最得民心。周公旦为人宽厚仁爱、德才兼备,是周武王众多胞弟中最出色的。周文王在世时,周公旦和周武王姬发就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很信任弟弟姬旦,兄弟俩情同手足,国家凡是遇到军国大事,武王每次都与弟弟周公旦商量对策。

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统治以后夜不能寐,忧虑不安,虽然克商很顺利,但并非凭周国一己之力灭商,前后近八百诸侯响应,他们要如何安抚?商朝贵族并未真正屈服,周国又怎么去统治这片辽阔的土地。周武王忧虑过度,即位三年便去世了,其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旦、姜子牙辅政,武王把守江山的重任交由弟弟周公旦。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第一次东征——平息三监之乱

周公旦因武王伐商时立功,被封在鲁地,建立鲁国,但是周公旦并未去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辅政,周公旦的辅政迎来三位胞弟的不满。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将自己的三位胞弟(姬鲜、姬处、姬度)分封在镐京附近,以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

三监中姬鲜最为年长,在周武王同母兄弟中排行老三,是周公旦的哥哥,姬鲜对弟弟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而且周公旦有时颁布召书,还署名“王若曰”,让姬鲜更为不满,他认为周公旦辅政是想篡权,按照古代“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原则,怎么也轮不到周公旦。于是姬鲜怂恿两位弟弟姬处、姬度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起事反周。此时前朝的一些贵族听闻武庚要复国纷纷赶来增援,前前后后多达十五个诸侯国。周公旦率军东征,成功平息“三监之乱”,诛杀姬鲜,将姬处废为庶民,流放姬度。

第二次东征——安定殷民

西周建立以后,周天子大封有功之臣,很多方国对自己的封地和爵位不满。周公平息“三监之乱”后不久,以东方大国奄国为首的东方方国起事反周,奄国是商朝的故都,此次叛乱以东夷、淮夷为主要势力。武王灭商只是消灭了商王朝的核心势力,外围势力并未屈服于周朝。周公旦平息内乱后,还没有歇口气继续东征,先后灭掉徐国、熊国、九夷等,然后北上灭掉奄国,奄王被迫投降,商王朝的残余势力被一网打尽。

四年建侯卫

周代实行大规模分封制是在周公旦东征以后,西周时期交通不发达,生产力也落后,各地区物资、劳役不能及时运送至国都,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东方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周公两次东征使东方方国屈服,但是政治局面仍然不稳定,周公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弟或有功之臣分封在有利于防守和统治的地方建国,建立以国治乡、以藩屏周的封建制度。周公旦摄政期间分封七十多个诸侯,诸侯也可以将自己国内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子弟,称之为卿大夫。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

五年营成周,西周的都城设在镐京(今西安),镐京离中原地区遥远,特别是离夏、商都城较远。不利于控制东方。洛邑地处四方之中,交通便利,周公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兴建都城洛邑,控制关东。镐京称为宗周控制关内,洛邑称为成周控制关外。

六年制礼乐,周公制作礼乐是他的主要功绩,周代以前,礼只是人们用来祈求鬼神的一种礼仪,而周公旦创建的“礼”是用来区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建立亲疏之间、贫富贵贱的礼仪体系。规定不同身份之人应该遵守相应的礼仪,其强调的是宗法等级制度,各种礼仪有乐舞相匹配,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当代社会秩序提供很大的帮助。

综上,周公两次东征一共灭掉五十多个方国,为周王室开疆扩土,领土东至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其他曾经没有屈服周王朝的部落,他们畏惧周朝便纷纷投降。周公旦三年东征,彻底将叛乱平息,周公稳定了局势,自此周朝进入平稳发展。

周公实行封建制、建都洛邑更有效的统治东方,使动荡之局面得以稳定,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为周王朝延绵八百年的时间尊定了基础。孔子一直视周公为偶像,儒家学派的鼻祖。

周公旦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成王赤胆忠心,他摄政七年以后,天下局势稳定,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他便将朝中大权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封地养老,周公可谓是集大功大德大仁大义于一身。周公去世后,成王将他安葬在周武王墓旁,成王给予周公旦一生的尊敬和敬仰。

周公和周公旦是一个人。

周公旦和周公是同一个人,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公和周公旦都是周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周公是周武王的叔父,因为他在周武王建立周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周公”,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促进者。

虽然周公和周公旦都是周朝时期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生平经历却有很大的不同。周公是周武王的亲属,从小就积极参与周王朝的事务,还在战争中作为周武王的参谋进行指挥。周公可以说是周朝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周武王称帝后,他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并且为巩固周朝的统治地位,积极推行礼乐文化,大力进行教育事业,其中《周易》、《诗经》等文化作品的出现,被视作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确立了周朝皇权的合法性。

无论是周公还是周公旦,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物。周公对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礼治思想方面的贡献被历代后人所传颂,而周公旦则是商朝故宫文化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正是这些历史名人的卓越贡献,使得他们在历史漫长的沉淀过程中得以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是周朝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周公旦是商朝北方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位历史名人的生平经历、作用和地位都千差万别,却都铭刻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古代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看到这里你或许印象不深,但说起“周公解梦”“惩前毖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或许你就熟悉得多了。时至今日,在陕西岐山、河南洛阳、山东曲阜均有供奉周公的周公庙。那么这位被千秋万代的文人祭祀的周公到底是何许人也,能让后世帝王和百姓都这般传颂?

一、儒学先驱,尊为“元圣”

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周公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并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所以儒家子弟在唐之前都是尊奉周公与孔子二人为宗。到了唐玄宗时才下令取消周公的供奉资格,而改以孔子为主,所以在后人眼中,孔子才是第一儒学大师,而非周公。但据说,孔子也崇拜周公。孔子经常“神交“梦会周公,与周公讨论治国之道。《论语》有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周公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曾说过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也表明他的儒学思想和周礼是不可分的。礼崩乐坏就是形容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可见周公所建的礼乐文明对于后世的重要性。

二、克殷建周,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公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指周公在成王继位初期平定三监之乱,其中东方奄是叛乱的小国之一,故有践奄一说。“四年建侯卫”指的是周公分封康叔为卫君,以殷治殷,也就是“以藩屏周”,建立分封制。“五年营成周”指的是周公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将洛邑“经营”为东都。“六年制礼乐”即周公颁布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为周八百年的统治打下基础。“七年致政成王”周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就把权力交还给成王。最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周朝制度和文化的开创者,并且他的这套制度成为了后世中华民族治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三、低调的教育家

虽然周公一向以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但其对教育领域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周公制礼作乐,重视师保的教育作用,致力社会教化等,对周代教育有很大贡献。周公重视君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政府施政、推行教育的目的乃“用康保民”“裕乃以民宁”。这类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养民安民,尤其是鳏寡、贱妾等小民。然而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只是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周公希望教育、政治的目的是改造殷民。《康诰》篇说:“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所谓“作新民”,就是要使殷之遗民、顽民不只不反对周朝,而且要支持周朝,甚至接受周人的思想观念,成为周王朝建设发展事业的忠实分子,成为周民。

周公作为儒学的奠基人,而儒学不断发展走过了无数个春秋,成为了古代中国官方认可的正统学说。光是这一点,周公就必将被千万文人墨客歌功颂德。西汉名士贾谊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黄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请问庄周和周公是同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