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兴国寺的简介(兴国寺的简介历史)

兴国寺的概况

大家好,关于兴国寺的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太平兴国寺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太平兴国寺的历史人文兴国寺的简介运城太平兴国寺塔介绍

宋太宗结缘兴国寺

荥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如今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因年深日久、风吹雨淋,碑文已模糊不清,仅有三分之一的字迹可辨。也许是因为字迹漫漶不清的缘故,此方碑刻在《天书地字》以及清代熊象阶的《浚县金石录》里,均未收录。据浚县文化界人士傅文庆先生介绍,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北宋皇帝赵光义钦赐寺号的过程。对此方碑文研究颇深的傅文庆先生向记者介绍说,跳过辨别不清的字迹,依然可以从中得知,太平兴国寺自晚唐五代十国,就已经存在。太平兴国寺在唐代还不叫寺,而叫庵,后为兴国寺,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赐封“太平兴国寺”,并立此碑铭记。五代十国时的浚县,战事频仍,太平兴国寺也因此屡次废停。在天成、乾佑、广顺年间太平兴国寺得到数次修复。

太平兴国寺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号赐封的寺庙。北宋皇帝赵光义与太平兴国寺有何不解之缘,令他以自己的年号赐封这座古寺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赵光义闯幽州,被敌兵追杀,赵光义身负重伤,逃到黄河岸边,却无舟渡河(当时黄河还未改道)。身负重伤的赵光义,前有滔滔黄河,后有敌兵追杀,可谓命悬一线。这时,兴国寺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回寺内,轮流照顾,每天替他上药治疗。在太平寺僧人的精心照料下,赵光义的伤势很快痊愈了。为送赵光义过河,僧人历尽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鱼为生的父女俩。深受战乱之苦的父女俩听说大宋元帅要渡河,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父女俩划着小船载元帅过河,由于水急,被金兵发现,金兵乱箭射向小船,老渔翁身中数箭,在他奄奄一息时,不忘叮嘱女儿一定将赵元帅送向对岸。渔姑忍着丧父之痛,划动双桨终于将赵光义送出虎口。后来,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当听到大伾山僧人呈报有寺无号时,他不忘当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号封该寺为太平兴国寺,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立碑《敕赐太平兴国寺记》,以示对这段经历的纪念。太平兴国寺自此著名。

歙县为古徽州府治之所在地,练江即于旧城廓下流过。练江乃丰乐、富资、扬之、布射四水汇流而成,是新安江最大支流。自古以来就是皖南物产输浙之主要集散地之一。练江西侧就是风景优美的西干山,此山因毗邻府城,历来是徽州官、商、文士宴游之地。

唐高祖李渊建德二年(公元757年),于西干山麓滨江处,敕建“兴唐寺”。寺门雄踞两峰之间,大殿高耸,回廊翼旋,僧房依山层叠,更有圣像阁腾空飞跨于两岩之上,圣像阁后尚有应心阁。全寺气象恢宏,上依披云,下瞰练江,乃邑中最胜处。由于寺处练水之西,故当地人习称“水西寺”。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徽州时,就曾到寺中参拜,并留下《题兴安水西寺》诗一首,诗曰:“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天台国清寺乃天台宗之祖庭,在隋文帝杨坚的资助下,早已是天下闻名的大寺院了,故李白称之为天下四绝之一,今李白将兴唐寺与国清寺相提并论,谓之“更无别”,可见当时兴唐寺的规模与地位亦非同一般了。

唐代宗李豫大历末年(779年)时任徽州司马的吕渭,在寺旁空地建堂,作公务闲隙读书之地,吕离徽他任时,此读书处即遗交寺用,后人因怀念吕渭在徽时之政绩,将其改建为吕公祠。

直到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805年),邑人张友正在《歙州披云亭记》中,在描绘兴唐寺时,尚称“回廊翼旋,飞阁云襄,万家井邑在我宇下,实一方之胜概也。”可见兴唐寺历经一百五十年后仍辉煌如初。

兴唐寺兴盛之时,在其周边陆续兴建了许多寺院,并投在兴唐寺的门下,成为兴唐寺的下院(或称别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罗汉寺”、“如意寺”、“经藏寺”、“等觉寺”、“福圣寺”、“五明寺”、“长庆寺”等,具体数已不详。但凡这些寺院的僧人,人均以“水西寺僧”称之。

唐末,寺内有高僧清澜,其人性格孤高,禅学深厚,但与婺州报恩寺僧贯休交游甚笃,贯休为唐末著名画僧,贯休在游歙时,住寺中“龙华精舍”,为寺里画了一佛(释迦佛)、二大士(文殊、普贤二菩萨)及《十六罗汉》图册,供奉于寺中。公元908年,《十六罗汉》图册被前蜀国(亦为五代十国之一)国主王建索去,藏于成都宫中。一个月后蜀主王建做梦,梦见有十五六个自称是歙地僧,要求放他们回去。于是就派内臣(太监)将图册送回该寺,由此,便将“龙华精舍”改成了“应梦罗汉寺”,简称“罗汉寺”。然民间又有传说:贯休住在寺中,夜梦罗汉,第二天醒来,就依梦中所见之罗汉形象为之图画,故名《应梦罗汉图》。宋翰林学士欧阳炯曾有诗句言及此事,诗云:“忽然梦里见真仪,脱去袈裟点神笔。”至明末天启朝府志载此图册仅有一、二页,余不复存,后亦不知所终矣。

唐末义军蜂起,军阀混战,兴唐寺在战乱中损毁严重,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2年),由吴王杨渥(五代十国中之吴国主)出资修葺,并改名为“延寿寺”。但延寿寺也未能使杨渥长寿,吴开平二年(908年),仅仅过了五年多,杨渥即被部将张颢、徐温杀死。

937年,江南一带又被南唐李昪所控制,于是“延寿寺”又恢复了“兴唐寺”的旧名。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病重,为给皇帝祈寿,“兴唐寺”又被改为“延寿寺”,同样延寿寺并未能延长皇帝的寿命,当年便薨于背痈。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自太平兴国二年起,在全国各地将一些稍具规模之寺院,敕改为以自己年号命名的“太平兴国寺”,故在当时,“太平兴国寺”几遍及各州府甚至县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延寿寺”敕改为“太平兴国寺”,并建戒坛,于每年圣诞日(皇帝诞辰)为沙弥(尼)授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六十戒),由朝廷统一发给戒牒,自此沙弥(尼)升格为比丘(尼),就成为正式的出家人了。“太平兴国寺”是徽州地区唯一设有戒坛的寺院,其寺下别院也空前达到了二十四座之多,自然成了徽州首刹,西干山东麓几乎成了佛教天地。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邑南乡绅黄备、张应周共同筹资合建七级方塔于长庆寺左,漱芳台下(即现称长庆塔),僧永朗为题记,元大历及明成化年间,张氏族人两次重修,明成历末张氏大晋复倡族人修葺,并勒石题识于二层西,今寺虽毁而塔犹存,为水西寺群唯一幸存之建筑遗存,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末,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时任吏部侍郎的黎确于太平兴国寺前建“诸天阁”,此阁虽非太平兴国寺所建,然亦为佛教建筑,所供应为“护法诸天(神)”,故由寺僧常住以护持。此阁初时有十六间,该阁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焚毁后。又有时任松江财赋提举之歙人汪孔昭(字德甫)父子重建,其规模更增至四十六间之巨,升阁周览,尽见一方之胜,太平寺僧于阁中立祠以祀。可惜到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再次毁于战火。到明初(年代不详)太平兴国寺僧容颜复建。“诸天阁”自建以来,进出水西诸寺,必经其间,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时人多忽视,特予以补正。

宋代是太平兴国寺最兴盛之时,高僧大德累出不穷,然究其法脉自唐以来所传皆清原行思法系,如茂源和尚,谦禅师等,但自唐末至宋初,曹洞法系已成太平主流,特别如北宋哲宗元符二年于水西福圣院祝发(出家),后称雪窦禅师的嗣宗,以及后为长芦延寿禅师的智珍,均为曹洞法系中的重要传人。

到南宋后期,元军不断南侵,战火连绵,民生凋蔽,人口也不断逃亡,水西诸寺之损毁十分严重。到元朝统治确立后,太平兴国寺的二十四别院仅存十二,分别为长庆、观音、罗汉、如意、妙法、净名、经藏、等觉、崇寿、福圣、五明、兰若诸寺。

元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元朝被推翻后,各割据势力的争斗,在江南仍持续多年,浙、皖、鄂一带成了主战场,徽地自难幸免。在此期间,又有观音、崇寿、兰若三寺被毁。于是连太平在内,水西止存十寺。这就是后人所谓“水西十寺”之来历。

自清初到清中叶,太平兴国寺内文人雅士常集聚于此,书画交会,诗词唱酬,香火又再趋鼎盛,其原因即源自一位僧人的到来,这位僧人就是渐江和尚——弘仁大师。

弘仁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歙县东关桃花坞人。少年家道中落,拜当地名儒注汪无涯习五经,虽生活清苦,却事母至孝,一生未娶。

弘仁三十六岁时,即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徽州,弘仁与其师其赴福建投南明唐王政权抗清。次年失败,入武夷山避骓。顺治四年(1647年)依建阳古航道舟禅师披剃出家,法名弘仁,自取字渐江、无智。自此不再用俗姓名。

顺治六年(1649年),弘仁自闽返歙,入住太平兴国寺。弘仁在禅修之余,将主要精力用于诗画创作等艺术活动。其画师法宋、元,尤崇倪瓒、黄公望等画法。弘仁虽画师古人,却更师自然造化。自返歙后,每年必游黄山、富春,以真山真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图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不落陈规,给人以清新之感,开中国画之一代新风。作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与髡残、石涛、八大山人同为清初四大画僧。

弘仁亦长于诗、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楷书学颜真卿,行书学倪云林,亦工八分书与篆书。诗作为题画偈和后人辑录之《偈外诗集》等。

弘仁作为出家人,其画风格有冷、静、净之特点,部让人感觉寒气逼人,悲凉苍怆。又如古井之水,玉湖春冰,,无纤毫尘俗之气。

弘仁晚年退居五明寺澄观轩,潜心于诗画,远离官商纷扰。康熙二年(1663年)圆寂,葬于五明寺旁。渐江墓和五明泉,至今犹存,为徽州文保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3年),水西十寺在在太平军攻占徽州时,全部毁于战火中,在以后一百多年的岁月中,再也未能重建。

太平兴国寺塔,原名南海塔,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安邑镇内东北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兴国寺塔建设于唐贞观年间(627—640)。为原太平兴国寺附属建筑,塔属寺内禅师之墓塔,故又称“太平兴国寺舍利塔”,寺已不存。据《山西通志》载:塔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又乾隆年间《安邑县志》载:“明嘉靖乙卯地震从顶裂至七层,宽尺许,至万历间地震复合”。从现存塔的形制看,为宋代风格。塔平面为八角形,原高八十六米,十三级,残存七十一米,十一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从顶端裂至第七级,缝宽一尺有余。万历年间,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复合,是为奇观。塔内八边形空筒式,原有木楼板作为上下之隔层,已不存。平座与塔檐下均有砖雕斗栱承托,斗栱五铺作出双抄。

太平兴国寺塔塔体因多次地震裂缝较大,但塔身仍无倾斜。汶川地震后处危险情况,有关部门用钢筋加固,但并没全面整修,保持其原状。亦不失为保护文物旧貌的慎重做法。2015年当地文物部门对此塔进行了全国的修复。

太平兴国寺塔于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兴国寺的简介和太平兴国寺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宋朝佛教空前发展 河阴兴国寺见证昔日盛况